早上上班路上在地铁里刷博客,看到了一篇文章Institutional memory and reverse smuggling讲的是技术是如何失传的,遂记录一下。
What?
文章讲述了作者曾在一个石化公司工作,公司在1980年建造了一个炼化工厂,但是30年后想要扩产时却发现已经不知道这个工厂是如何设计和运作的。其中罗列了几种造成“机构失忆”的原因:
- 长期不招聘导致形成年龄断层
- 纸质设计转向数字化设计
- 多次办公室搬迁和组织架构重组
- 被收购后原团队解散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反映出了知识传承的脆弱性,“机构记忆”依赖于人和文档,但是随着人员流失、文档丢失,知识和技术就会逐渐失传;数字化也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甚至作者还说出现了“反向企业间谍”的荒谬局面:公司找不到的文档却在前员工手中,于是作者提出了“工程考古学”这一解决办法,看似是考古,我却从中看到了一个工业化国家的衰落。
刚毕业的时候,我还没有意识到知识库的重要性,直到有次部门同事给我看了他的知识库,看到其中分门别类的储存着各种渗透技巧、EXP/POC、应急技巧,我当时大为震惊,遂拷贝了一份,这中间有过一段时间在互联网上搜索、下载、购买过很多别人总结的知识库,但是用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效果并没有我想象的好,因为这些知识库中的知识我只是收集,也就是我今年来说过的“输入型内容”,我在很多场景下无法完美地利用这些知识,那时候我才意识到知识库只有是自己写的,才是自己的,也就是“输出型内容”。
为什么“输出型内容”更有价值?今年8月我在微博上讲到“输出型爱好”,其中也提到了一部分原因,输出内容能倒逼我系统化的思考,加深理解,这是知识的内化过程,是从理解到应用的转化,我现在用的这个电脑之前经常蓝屏,每次蓝屏的代码都不太一样,在网上找不到可以解决的办法,我学了WinDbg,自己调试每次蓝屏的内存转储文件,最终发现是CPU的问题,只要限制CPU的频率就能完全杜绝蓝屏,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详细的记录了我使用WinDbg的过程,但是今天我打开这篇文章,其中有一部分内容已经看不懂了,这还是在我有输出内容的情况下,不敢想如果我完全不记录,那下一次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还能迅速的发现问题的关键吗?其实这也体现了“输出型内容”的另一有价值的地方:个人经验与通用知识的结合。大部分的知识都是泛化的,具体到每次的实际场景中都是有细微差异的,所以知识库只有越贴近实际场景,越结合个人经验,才能更有价值。
How?
如何建立个人知识体系?我这里提供一些我的解决办法。
- 按项目/场景等分类进行记录
- 定期回顾和更新
- 做成知识图谱进行管理
- 每次解决问题后都要总结,输出成文档
在我的工作中,第一条是相对来说非常好实现的,MITRE提出了ATT&CK框架,只要按照ATT&CK框架进行整理、分类相关的知识、技术文档,基本上就不会出错,但是对于大部门非工科专业来讲,很多知识都是概念体系而非操作流程,思维方法甚至重要过具体的技能,所以案例积累和经验沉淀成为了核心中的核心,用语言类知识管理举例:
- 构建语言知识体系,如词汇语法之间的关联关系、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非母语地区常犯的错误
- 积累语言使用场景的案例,如在商务场景应该如何运用?写作和口语应该如何训练?阅读、理解应该有什么技巧?
- 收集抽象概念的具象化解释
对于这种概念体系的知识库整理,我非常推荐使用Obsidian这类知识图谱管理软件,可以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串联,最终形成知识图谱,这样在每次对知识库进行查找的时候就能清楚的寻找到这些知识的过去和未来。
其实在生活中也非常需要知识技能的管理,比如做菜、修理电器、简单的医疗急救、理财等。这也是我现在要探索的一个方向。
当然知识库的管理还是要考虑成本和精力的,一般情况下,与工作相关的、学习成本低且收益高的、紧急且可能需要的,都是非常需要知识库管理的。
Last
阿西莫夫在《基地》中展现了帝国衰落以后出现的技术断层,人们只能维护现有的设备却不懂原理,技师成为了掌握神秘的“科技仪式”的“祭司”。
所以刘慈欣在《乡村教师》中对教师这一职业在宇宙和时间尺度上的赞美是及其浪漫的。
《要有效的管理技术和知识》链接:https://xdym11235.com/archives/320.html
具体版权规定详见侧栏版权说明页面